转鼓造粒是团聚造粒法的一种。最早使用转鼓造粒的是美国国家肥料开发中心和英国ICI公司在以液相理论为基础的颗粒成长原理上进行的。我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上海化工研究院结合磷铵料浆造粒机的技术参数进行改造,沿用到固体团粒上来。
在复合肥加工过程中,制粒工序相对比较复杂,细粒之间由各种作用力黏结在一起而形成颗粒,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包括物料的组成和理化特征、生产技术和使用的黏结剂好坏等。为研究细粒间的黏结机理和影响颗粒结构完整性的因素,人们提出了很多假想,但至今尚无定论。迄今为止最受支持的是Rumpf在1958年和1962年提出的假想。即:物料细粒之间的粘结作用力包括细粒之间的“固-固”作用力,由水、空气和颗粒组成的三相系统中的毛细作用力(称作“液体啮合”),细粒和黏结剂之间的黏结力和细粒之间由于揉搓和碾压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由此得出,要减轻干燥负荷,用少的液相造好粒,温度相当重要。 转鼓造粒只要克服内壁粘料问题,一般来说该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易于生产各种配方产品,易控制,产量高,成本低。具有生产能力大,产品外观好,颗粒强度高等优点。
转鼓造粒机简介:
粉粒状基础肥料借助于水、蒸汽、肥料溶液等液相粘聚成粒。为目前国内主要复合肥生产工艺之一。
氨酸反应生产料浆与双轴造粒机中的返料颗粒混合,通过不断涂层、粘结、团聚成粒。
由酸与氨或矿粉等反应生成料浆,与转鼓造粒机中返料颗粒混合,通过不断涂层、粘结、团聚成粒。
将基础肥料的混合熔融物通过专用喷头喷洒成小液滴后再由高塔冷却成粒。